技術寫作馬拉松實錄:33 天 87 篇文章的高效創作流程與工具全公開

作者: Calpa Liu
字數:7170
出版:April 18, 2025
分類: 技術寫作 個人成長 前端開發 後端開發

一封來自 ETHGlobal Taipei 的邀請,像是宇宙發出的召喚,引領我踏上一段 33 天的技術寫作馬拉松。這段旅程中,我每日一篇文章,打造黑客松得獎作品 OrbitGO,並用 AI 與自製工具建立起一條高效的知識創作產線。這篇文章,記錄了我如何將靈感化為實作,將持續輸出轉化為職涯突破的能量。

故事的開始:從一封邀請信說起

2025 年初對我來說,是一段充滿不確定性的時期。我離開了原本穩定的工作,展開了一場沒有明確方向的旅程,穿梭於不同城市之間,嘗試重新找回自我,理解內心真正的渴望。雖然沒有清晰的職涯規劃,但我隱約知道,自己渴望創造些什麼,只是還不知道從哪裡開始。

直到有一天,我收到了一封來自 ETHGlobal Taipei 黑客松的邀請信。幾行簡短的文字,卻在我心中激起了漣漪,彷彿命運的召喚。在那一刻,我猶豫了。

「我真的要回台灣參加這場黑客松嗎?我從未參加過 Web3 的黑客松,也沒有與他人合作過去中心化的專案。36 小時從零開始打造一個產品,真的有可能嗎?」

正是這樣的未知與挑戰,喚醒了我對技術與創造的熱情。我開始思考,或許,這就是我該踏出的第一步——進入我從未真正參與過的 Web3 世界。

於是,我接受了這個挑戰,訂了飛往台北的機票,投入準備。這不僅是一場對自我的試煉,更是一次對 AI 技術的驗證——是否真的能在短短 36 小時內,用 AI 輔助完成一個真正可用的產品?我想,這是我證明自己、也證明這個時代可能性的時刻。

筆耕不輟的日子,成為黑客松的底氣

因此,我開始了名為「技術寫作馬拉松」的挑戰。從 3 月 15 日起,我每天至少產出一篇技術文章,連續 33 天未曾間斷。這不僅僅是內容的堆疊,更是對知識結構的重組與邏輯表達的訓練。

每一篇文章都是一場小型專案的實作,每一次敘述都是一次思路的整理。這段密集的寫作旅程,不知不觉中,為我打下了紮實的基礎。而當我站上黑客松的現場,那些平日裡的積累,成了我能快速組裝想法與架構的關鍵能力。

OrbitGO:寫作、學習與實踐的結晶

在 ETHGlobal Taipei 的 36 小時裡,我完成了名為 OrbitGO 的專案。這是一個多鏈資產管理與財務報表整合的平台,旨在提供更佳的財務管理體驗。

我將過去文章中所涉獵的前端技術(React、Tailwind)、區塊鏈整合經驗(RainbowKit、1inch API)、後端架構(Hono)與資料視覺化手法,全部串連起來。彷彿是將腦中無數次的演練具體化,在黑客松中迅速構築出一個完整可運作的產品。

OrbitGO 不只是一次開發的成果,更是我將「學習 → 整理 → 寫作 → 實踐」這條知識迴路完整演繹的結晶。

起初,我並未預期會獲得任何獎項。黑客松的最後階段,主辦單位先是宣布了前八強名單,並未提及各個賽道的結果。當時的我,心想這次或許只是一次經驗累積,便專心聆聽其他團隊的發表。

沒想到,當進入賽道獎項的頒布時,我聽見主持人說出「OrbitGO」,榮獲 1inch 賽道的第二名。那一瞬間,我感受到一種來自堅持與實踐的回報。

這段旅程從一封邀請信開始,卻遠不止於此。它讓我重新認識自己、認識寫作的價值,也讓我明白——持續的精進,會在意想不到的時刻開花結果。

未來,我會持續寫作、持續學習,因為我知道,每一次敲下的文字、每一次知識的內化,都是邁向下一個高峰的起點。

接下來,我將分享我在這段旅程中所用到的寫作工具與流程,希望能為正在尋找高效創作方式的朋友帶來啟發。

寫作方法與工具

在這次馬拉松中,我主要使用 Astro 框架進行寫作。Astro 作為一個專為內容驅動網站設計的現代框架,讓我能夠專注於內容創作,同時保持網站的高性能。我的博客系統整合了基於 Markdown 的內容管理、自定義主題和排版,以及高效的內容分發與分享功能。這些特性大大提升了我的寫作效率和內容呈現質量。

為了進一步提高寫作效率,我也積極利用 AI 工具輔助寫作過程。在構思階段,我使用 AI 產生文章大綱和主要討論點;初稿撰寫時,AI 幫助我快速成型核心內容;在修訂和校對階段,AI 協助我改進表達、補充細節並確保準確性和可讀性。然而,我始終強調 AI 只是輔助工具,核心觀點、技術理解和實踐心得仍來自個人經驗。正如我在《費曼學習法升級版:用 AI 回饋與輸出驅動打造深度學習系統》一文中所討論的,AI 輔助與人類創造力的結合能夠產生更豐富的學習和創作成果。

輸出驅動學習

之前我深入研讀了日本精神科醫師樺澤紫苑所著的《最高學以致用法:讓學習發揮最大成果的輸出大全》,並從中獲得了巨大的啟發。樺澤紫苑被譽為「日本最擅長輸出的精神科醫師」,她以數萬小時的「輸出經驗」為基礎,研發出了一套能夠確保交出成果的「輸出法」。在這本書中,樺澤紫苑毫無保留地分享了她的秘訣,強調了輸出(Output)在學習過程中的關鍵作用,並論證了持續輸出如何有效提升學習效率。這個框架不僅改變了我的學習方法,也極大地影響了我的寫作和知識管理策略。

因此,我開始實踐樺澤紫苑的輸出法,並在寫作過程中不斷反思和優化我的學習策略。這個過程不僅幫助我建立了更有效的學習方法,也讓我的寫作更加聚焦和有系統性。

鐵人賽成果

在這 33 天的寫作馬拉松中,我深刻體會到了持續輸出的力量和知識分享的價值。我學會了接受 完成 優於 完美 的理念,通過快速發布、獲取反饋和持續改進來提高產出質量。同時,我發現技術寫作不僅是知識的輸出,更是一種學習的加速器。當我嘗試將複雜概念簡化並清晰表達時,我對這些概念的理解也隨之深化,而社群的反饋常常帶來新的視角和啟發,進一步豐富了我的知識體系。

這段經歷也讓我認識到了建立個人品牌的重要性,以及寫作與開發之間的協同效應。通過持續高質量的內容輸出,我能夠在技術社群中建立起個人品牌和影響力,這不僅帶來了更多的職業機會,也拓展了我的專業網絡。同時,我親身體驗了寫作與開發相互促進的力量:撰寫技術文章促使我深入研究各種技術細節,而實際開發經驗又為我的寫作提供了真實案例和獨特見解。這種循環不僅提升了我的技術能力,也增強了我的溝通與表達能力。

文章產出概況

在這 33 天的寫作馬拉松中,我共發布了 87 篇技術文章,日均產出 2.6 篇,大幅超越了「每日一篇」的初衷。這些文章在社交平台上累計獲得超過 14,000 次分享,其中《Create React App 的終結:為何被淘汰及 Vite 的崛起》一文以 3,080 次分享位居榜首,展現了驚人的影響力。

分享量最高的五篇文章:

排名文章標題分享次數
1Create React App 的終結:為何被淘汰及 Vite 的崛起3,080
2從 2022 到 2025:重新審視前端開發的演變1,469
32025 前端技能圖譜:系統化學習之路—基於台灣招聘市場的研究與實踐1,352
4styled-components 進入維護模式:技術演進與生態系變遷分析1,015
5JSDoc:提升 JavaScript 程式碼品質的文檔工具與 AI 輔助自動生成952

衷心感謝所有支持和關注我的朋友們。你們的熱情回應不僅是對我寫作的肯定,更激勵我持續創作高質量的技術內容。這段旅程因你們的參與而變得更加有意義。

流量概況

從 Umami 後台數據可以看到,過去三個月網站總瀏覽量達 27.4 k,獨立訪客近 19.7 k,3 月 中旬開始的連續更新顯著拉高整體曲線;其中 3 月 20 日與 26 日兩次流量高峰,分別對應熱門文章發布與社群分享擴散。最受關注的五篇內容累計佔比約四成,顯示「趨勢解析+實務拆解」類型的文章最能引起讀者共鳴。流量來源以社群渠道為主,其次是搜尋引擎,反映出持續經營社群與優化標題敘事帶來的直接效益。

同時,92 % 的跳出率與 37 秒的平均停留時間提醒我,首頁導流與內文導航仍有優化空間;行動裝置訪問佔比逾七成,也驗證了行動端體驗的重要性。下一步將針對熱門主題延伸系列文章、調整首屏內容層次,並持續優化 Open Graph 與行動端載入效能,期望在維持內容深度的同時,進一步提升讀者黏著度與自然搜尋流量。

如果想了解更多關於 Umami 的詳細介紹,可以查看《Umami 分析工具:簡單、隱私、強大的網站分析解決方案》

ETHGlobal Taipei 2025:1inch 賽道銀獎

在這段密集寫作期間,我也參與了 ETHGlobal Taipei 2025 黑客松,並以 OrbitGO 專案(一個多鏈資產儀表板)獲得 1inch 賽道銀獎。這次經歷讓我深刻體會到寫作與實際開發之間的正向循環:

  • 過往累積的技術文章為產品開發提供了堅實的知識基礎
  • 實戰經驗反饋豐富了我的寫作視角和技術洞察
  • 在開發過程中,文檔撰寫和知識管理能力發揮了關鍵作用

為了總結這次黑客松的進展,我撰寫了一篇詳細介紹我們所使用技術棧的文章:《首戰 Web3 黑客松,用 React 打造 Web3 儀表板,勇奪 1inch 賽道銀獎!》。這篇文章不僅記錄了我們的開發過程,也深入探討了每個技術選擇背後的原因,為未來的項目開發提供了寶貴的參考。

將這些寶貴經歷系統化整理成文,不僅深化了自我反思,也讓知識得以沉澱和傳播。持續的實踐與記錄,使我在技術道路上不斷突破,同時有機會將所學回饋社群,與更多同路人共同進步。這種良性循環,正是技術寫作與實戰開發相輔相成的最佳體現。

線上分享會

2025 年 4 月 12 日,我舉辦了一場主題為《AI 寫程式神器 bolt.new — 開發效率提升 100 倍的秘密武器》的免費線上分享會。這場活動吸引了眾多對 AI 與全端開發有興趣的參與者,現場氣氛熱烈。在分享會中,我實時演示如何從一個簡單的 prompt 開始,透過 bolt.new 快速構建出一個整合 Markdown、Supabase 和 Astro 的完整網站。整個過程在 30 分鐘內完成,涵蓋了架構設計、資料串接、UI 建構與部署上線,讓大家親眼見證 AI 如何徹底改變開發流程。

除了精彩的實作演練,我也進一步解析了 AI 建站流程背後的技術邏輯與應用策略,包括:如何撰寫高效的 prompt、如何與 Supabase 整合以實現安全快速的資料收集,以及如何透過 Netlify 實現 CI/CD 部署自動化。這場分享會不僅是一場技術展示,更是一場關於「開發工作方式革新」的啟發,讓每一位與會者都帶著實用的方法與新的靈感離開。

非常感謝所有與會者的支持,因此我會再舉行一次分享會,主題聚焦在 AI 工具實戰、全端開發流程優化,以及我在實際項目中使用這些工具的經驗。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滑動到文章底部,填寫報名表。

自製工具集

每天的寫作挑戰如同一次微型研發——遇到痛點就開發工具解決。七個側項目串聯成完整鏈條,涵蓋了「創作 → 優化 → 發布 → 效果分析」的全流程。

在三十三天的密集寫作裡,我把「遇到痛點就動手解決」當成日常節奏。漸漸地,七個小而美的 side‑project 連成了一條產線,涵蓋了內容生產的所有關鍵環節:從素材蒐集、視覺設計,到發布監控與教學互動,形成了一個閉環迭代的工具生態。

首先是 內容資產管理。寫作日更後,封面與插圖愈來愈龐大,傳統雲端硬碟早已無法快速定位素材。我於是打造了一個輕量 CMS,支援拖放上傳、標籤檢索與 CDN 發佈,一鍵複製即可貼入文章,讓配圖流程不再是瓶頸。

為了快速檢查網路連線狀態和位置,我開發了 IP 查詢工具。只需打開頁面,就能立即獲得當前 IP 地址及其地理位置信息。這在測試 VPN 或確認網絡安全設置時特別方便。

有了優秀圖片與網絡定位,下一步是程式範例的即時體驗。基於 Pyodide 的 瀏覽器內 Python 環境 讓讀者在瀏覽器就能寫、改、跑 Python,不需安裝 VS Code 或 Jupyter。對教學文章而言,這種「即寫即跑」的互動大幅提高了閱讀黏著度。

封面視覺則交給 自動封面設計器。它讀取文章 Front‑matter,套用預設字型、漸層遮罩與安全邊距,秒出符合 Open Graph 規格的封面圖。我再也不用在 Figma 裡反覆調整文字和對齊。

視覺調色離不開靈感,因此我整理了 230 多種和風色票,做成 日本傳統色彩庫。點擊色塊就能複製 Hex,與封面設計器無縫協作,讓整體美術風格保持統一。

內容發布後,需要掌握外部反饋。我用 ShareThis API,實現了 社交分享追蹤。數據透過 ag‑grid 呈現排行榜,讓我知道哪篇文章衝得快,哪篇需要再推一波。

最後是 蒙特卡羅 π 值估算。這是一個十行 Python(透過 Pyodide 在瀏覽器端執行)就能跑的隨機採樣示範,使用者拖拉滑桿即可看到 π 收斂曲線,常被我拿來當講座開場範例,展示可視化與互動如何瞬間點燃學習興趣。

這一整套工具鏈,讓寫作從「個人輸出」升級為「產品化流程」: 內容創作、視覺設計、即時互動到成效分析,通通自動化或半自動化。 三十三天累積出的七款工具,也將反過來持續加速未來的內容創作與技術分享。

內容覆蓋的技術領域

這 33 天的寫作馬拉松不僅是對技術領域的深入探索,更是對我過去職業生涯的一次全面回顧與整合。從我初入行時專注的前端開發,到後來逐步擴展到全端、雲端架構,再到最近幾年對區塊鏈技術的鑽研,每一個階段都在這次寫作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與沉澱:

  1. 前端開發:回顧了從 Vanilla JavaScript 時代到現代前端框架(如 React、Vue)的演進,重新審視了響應式設計、性能優化等關鍵議題。

  2. 後端技術:深入探討了 Node.js 生態系統,包括 Hono 等框架的應用,以及數據庫設計、API 開發等核心概念。

  3. 全端整合:分享了如何有效地銜接前後端,探討了 Cloudflare、Hono 等話題,體現了我在全端開發中積累的經驗。

  4. 雲端架構:總結了從傳統服務器到雲原生架構的轉變,包括 Docker 容器化、serverless 架構等現代雲計算技術。

  5. DevOps 實踐:回顧了持續集成/持續部署(CI/CD)、監控告警等 DevOps 最佳實踐,展示了我在提升開發效率和系統可靠性方面的心得。

  6. 區塊鏈技術:梳理了從比特幣、以太坊到更多新興公鏈的發展歷程,探討了智能合約開發、DApp 架構等區塊鏈特有的技術挑戰。

這次寫作馬拉松不僅是對技術的回顧,更是對自己職業成長軌跡的一次梳理。它展現了我如何從一個專注於前端的開發者,逐步成長為能夠駕馭全棧技術、理解現代雲架構、並能夠在新興技術領域快速學習和應用的全方位工程師。

TypeScript

在本次馬拉松中,我聚焦於 TypeScript 的語法進階、函式庫應用與全端整合,以下系統化整理可協助讀者快速掌握核心概念。

語言特性與工具

工程化與整合實戰

以上文章將解題思路沉澱為可複製的開發流程,協助讀者構建穩定且可擴展的型別安全體系。


JavaScript

我一直認為 JavaScript 是最值得學習的第一門程式語言,不只因為它門檻低、資源多,更因為它橫跨了前端、後端、全端、甚至到雲端與自動化。以下三大主題,是我從語法基礎、常用函式庫,到全端實作整理出來的完整知識圖譜。不論你是剛入門的開發者,還是準備將技術延伸到產品實作的全端工程師,都能從這些內容中,建立對 JavaScript 強大實力的深刻理解:

語法進階

函式庫與生態

全端與雲端整合


React.js

在這波每日寫作中,我深度聚焦於 React 生態系的實務應用與技術演進,從核心函式庫到配套工具,建立現代 React 開發知識圖譜。

我特別喜歡 React 的幾個方面。首先,它的組件化架構讓代碼更容易組織和重用。其次,虛擬 DOM 技術大大提升了應用性能。最後,豐富的生態系統為各種開發需求提供了便利。通過在多個項目中運用 React,我深刻體會到它如何徹底改變了我們構建現代、高效、可維護的用戶界面的方式。React 不僅是一個庫,更是一種全新的前端開發思維。

核心能力與效能優化

進階應用

樣式與開發體驗

非傳統場景與資源整合

從工具選型到技術迭代,這些內容為讀者提供了清晰可行的 React 架構與設計思路。


CSS

我喜歡 Tailwind CSS,因為它提供了靈活的樣式解決方案,同時保持了開發效率。

樣式範式演變

工具鏈與流程優化

體驗延伸與職涯視角

這些 CSS 文章鞏固了我對樣式工程的實戰理解,也讓我全面掌握現代前端設計與開發的融合節奏。


Python

在這波每日寫作中,我深入探討了 Python 在數值計算、科學應用與資料處理上的多樣實踐。

透過上述文章,我將數據科學、教育實驗與 Web 應用開發整合在一起,逐步拓展出屬於自己的 Python 技術藍圖。

數值計算與科學應用

資料驅動產品與雲端整合

AI 驅動的全端開發革命:bolt.new 實戰分享

為了持續探索 AI 在軟體開發中的應用,我會定期舉辦免費的線上分享會,主題聚焦在 AI 工具實戰、全端開發流程優化,以及我在實際項目中使用這些工具的經驗。下一場活動資訊如下:

  • 📅 日期:2025 年 4 月 26 日(週六)
  • 🕒 時間:下午 2:00 - 4:00

這次分享會會示範如何用 bolt.new 在 30 分鐘內完成一個從 prompt 到部署的全端網站。整個流程包含:

  • 使用 AI 輔助生成網站架構
  • 整合 Markdown、Supabase、API 和 UI 組件
  • 即時完成資料串接、介面構建與部署上線

除了實作,我也會分享一些我平常開發時會注意的細節,包括:

  • Prompt 撰寫邏輯與範本設計
  • Supabase 串接流程與資料管理方式
  • 開發中遇到的問題與 bolt.new 的實用優化方式

現場會保留 Q&A 時間,歡迎有實戰疑問、或正在試用 AI 工具的朋友們一起來交流。

📌 接下來的分享也會持續更新其他主題,包括:

  • OrbitGO 的技術選型與架構設計筆記
  • 如何用 AI 優化技術寫作流程
  • Pyodide 工具開發與瀏覽器端運行 Python 的實務經驗

👉 有興趣參加的話,可以先填寫報名表:

《AI 寫程式神器 bolt.new — 讓你開發效率提升 100 倍!》活動報名表格

結語

這 33 天的寫作馬拉松不僅是我個人技術成長的重要里程碑,更是一次與技術社群共同前進的珍貴經歷。在這段旅程中,我深刻體會到持續輸出的力量、知識分享的價值,以及寫作與實際開發之間的協同效應。正如我在《AI 時代的技術寫作:為何持續撰寫技術博客仍然重要?》中所強調的,即便在 AI 工具普及的今天,持續寫作依然是技術人成長的核心驅動力之一。

在此,我要由衷感謝前端開發社群、Backend.tw 以及其他技術社群的朋友們。你們的關注、分享和反饋,不僅是我持續創作的動力,更豐富了這些文章的深度和廣度。每一次的互動和討論,都讓我獲得新的見解,推動我在技術道路上不斷前進。

我衷心希望我的經歷能夠激勵更多技術愛好者踏上知識分享的旅程。無論你選擇日更、週更還是月更,持續輸出與分享都是提升自我、回饋社群的絕佳方式。讓我們攜手共進,在這個快速變化的技術世界中,互相學習,共同成長。

感謝您閱讀我的文章。歡迎隨時分享你的想法。
技術寫作 個人成長 前端開發 後端開發
關於 Calpa

Calpa 擅長使用 TypeScriptReact.jsVue.js 建立 Responsive Website。

他積極參與開源社區,曾在 2019 年的香港開源大會上擔任講者,提供工作經驗和見解。此外,他也在 GitHub 上公開分享個人博客程式碼,已獲得超過 300 顆星星和 60 個分支的支持。

他熱愛學習新技術,並樂意分享經驗。他相信,唯有不斷學習才能跟上快速演變的技術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