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AI 工具爆炸的年代,產能已經不再是問題,反而真正難得的是「好用」這件事。愈來愈多產品功能齊全、看似強大,但實際操作卻讓人感到疲乏與抗拒。我發現,多數人仍執著於技術能不能實作、AI 能不能生成,而忽略了體驗層面的細節。這讓我開始思考:當 AI 降低了開發門檻,真正稀缺的反而是那份願意花時間與直覺,打磨出流暢、自然、舒服體驗的工藝精神。
於是我開始實驗一種我稱為「匠人式 Vibe Coding」的工作方式。不是一上來就寫程式,而是從用戶的情境出發,透過 ChatGPT 與自己對話,推演出最貼近使用者感受的流程。每一次開發,我都會像雕刻師一樣調整結構、簡化選單、優化指令,直到它讓我自己也想一用再用。這不只是把 AI 當作 coding 工具,而是讓它成為我體驗感知的延伸與加速器,在開發過程中維持一種「感覺對了」的敏銳狀態。
幾個月下來,我透過這樣的節奏,穩定開發出多個 AI 工具:從圖片提示生成器 PixAI、紫微斗數自動化系統,到 Google 表單 + Notion 的工作流整合。這些作品的共通點不是炫技,而是「讓人想用、用得順、用完會分享」。我越來越相信,AI 時代的關鍵能力,不是會寫幾行 code,而是能不能站在人的立場,設計出真正有溫度、有感受的產品。工藝精神沒有過時,它只是換了一種方式,繼續存在我們與 AI 協作的每一刻之中。
我們不缺產能,缺的是感受力
當 AI 工具愈來愈普及、功能愈來愈強大,產能早已不是限制創新的瓶頸。隨便一個 prompt,就能快速生成一份程式碼、一張精美設計,甚至一個完整原型。但我發現,真正讓人願意反覆使用、甚至主動推薦的產品,往往不是技術最炫、功能最多的那一個,而是細節處處貼心、能夠自然融入生活與工作的工具。這種「讓人舒服」的體驗,其實來自開發者對於人性需求與情境的細膩感知。
這幾年我投入許多 AI 工具的開發,體會到一個明顯的轉變:現在最稀缺的不是寫程式、搬磚頭的能力,而是能否站在用戶視角,感受到「哪裡卡住了?」「怎麼做會更順?」這些微小卻關鍵的使用感受。每當我和 ChatGPT 腦力激盪,不只是丟出技術需求,更會不斷追問:「這個流程會不會多餘?」「這樣設計用戶會不會困惑?」——我越是在意這些體驗細節,作品就越有溫度。
未來,AI 會讓人人都能輕易生產內容與工具,但真正能脫穎而出的,將是那些蘊含工藝精神、處處為人著想的設計。感受力,將成為新時代工程師最具競爭力的能力。與其追逐產能極限,不如用心打造能打動人心的產品,這才是 AI 時代最值得我們投入的價值所在。
我如何實踐「匠人式 Vibe Coding」
所謂「匠人式 Vibe Coding」,對我來說,不只是寫出能運作的功能,更是在每一次開發裡,追求讓產品更順手、更貼合人心的那份細緻。每當有新點子或需求時,我並不急著下手寫程式,而是先用手繪草圖、流程卡片,想像用戶的行為、情緒,甚至在腦中模擬「一天的使用場景」。這種預演,讓我能在還沒動手之前,預見哪些步驟會卡頓、哪些地方能減少摩擦。這是我與 AI 連結靈感、共構體驗的第一步。
在進入實作階段時,我會刻意把每個功能拆到極簡,追求「一次只解決一個痛點」。搭配 AI(如 ChatGPT)協作時,我不只要求它生成程式碼,還會反覆追問:「這樣的流程對用戶來說會不會多餘?有沒有更直覺的互動方式?」這種「反覆琢磨」的過程,讓我的作品從最早的粗糙原型,逐步打磨到讓身邊同事、朋友都願意主動使用。每一輪優化,我都會記錄下來,與 AI 一起檢討,甚至設計自動化測試來保障細節不被遺漏。
我發現這種「慢工細活」的態度,即使身處 AI 高效率的時代,我依然選擇保留對品質的執著。AI 幫我解決了重複、瑣碎的部分,讓我可以把更多心力放在「用戶到底需要什麼」這個核心問題上。最終,Vibe Coding 帶給我的,不只是生產力的提升,更是一種能與人產生共鳴、有溫度的創作體驗。這,就是我心中「匠人式 Vibe Coding」的實踐之道。
每週一作:MVP 實驗場
這一個月來,我給自己設定了每週打造一個「最小可行產品」(MVP)的挑戰,藉此驗證點子、練習快速實現與調整思路。每次實驗都以「能用、能解決一個小痛點」為底線,強調功能極簡,反覆和目標用戶或夥伴討論需求。AI 在過程中不僅提供技術解法,也協助我釐清邏輯脈絡,讓每一次實驗更聚焦、也更輕盈。
每週的主題從自動化工作流程、知識管理工具、到 AI 寫作助手等,涵蓋了我日常最常遇到的問題。每次開發前,我都會先和 AI 進行腦力激盪,把需求拆解成清楚的步驟,再由它協助產生初步程式碼。這種「人機共創」的流程,讓我能用極短的時間完成雛型,並快速收集回饋、修正細節。
最大的收穫,是對「快速試錯」與「精準聚焦」的深層體會。以前總想一次做出完美產品,現在則學會了先把最核心的功能跑通,剩下的交給時間和用戶反饋打磨。AI 讓我把更多心力放在產品本質,減少了卡在技術細節的焦慮。這種每週一作的節奏,讓創意和執行力都持續提升,也讓自己對產品開發有了全新的理解。
反思與未來:AI 時代的工程師是感知者與整合者
AI 工具的普及,讓工程師的角色從「實作者」轉變為「設計者」與「感知者」。我們不再只是追求技術極限,而是需要更敏銳地捕捉用戶的需求與情緒,將產品體驗放在第一位。這種轉變,要求我們具備跨領域的整合能力,能夠在技術、設計與人性之間找到最佳平衡點。
在與 AI 協作的過程中,工程師的價值體現在對細節的把握與對流程的優化。AI 可以協助我們快速生成解決方案,但最終決定產品是否「好用」的,仍然是我們對場景、流程和用戶心理的深入理解。每一次的反覆打磨,都是在積累屬於自己的工藝精神,讓作品不只是冷冰冰的工具,而是能夠產生共鳴的創新體驗。
展望未來,AI 會持續提升工程師的產能,但真正不可取代的,是我們對「人」的感受力與整合複雜問題的能力。唯有不斷精進這種工藝精神,才能在 AI 浪潮中保持競爭力,創造出真正能打動人心的產品與服務。
結語:用工藝精神回應 AI 浪潮
AI 帶來的變革遠超我們的想像。它極大提升了開發流程的效率,讓每個人都能以過去難以企及的速度,構建產品、實現創意。過去需要數週甚至數月才能完成的專案,現在只需借助 AI 助手、敏捷協作,幾天內就能打造出初步雛型。這種工具賦能,讓工程師不再只是孤獨的執行者,而是擁有多重視角、能與機器協作的創新者。
然而,真正讓產品產生長遠價值的,從來不是單純的技術堆疊或功能羅列,而是對細節的專注、對用戶需求的敏銳感知,以及對體驗極致的執著追求。AI 能幫助我們自動化重複的瑣事、優化流程、降低試錯成本,但只有人類才能賦予產品溫度、深度和靈魂。每一個微小的交互設計、每一次針對用戶痛點的細節打磨,都是工藝精神的體現,也是產品最終能否觸動人心的關鍵。
未來的工程師,不僅僅是技術的實踐者,更是跨領域的整合者、感知者與設計者。我們要善用 AI 所帶來的能力提升,把更多心力投注在理解用戶、洞察場景、優化流程上,將創意、設計與人性融入每一次產品迭代。這不僅是技術的進步,更是人與工具共創未來的藝術。
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在 AI 浪潮中站穩腳步,不被工具取代,而是成為賦予工具靈魂的工藝師。讓我們持續用心打磨每一個細節,懷抱好奇、勇於嘗試,把熱情與敏銳注入每一件作品中,才能打造出真正動人且具影響力的產品。在這個 AI 時代,工藝精神的價值,遠比過去任何時刻都更顯珍貴。
AI 能給我們速度,但「感受力」給予我們方向。匠人不是被取代,而是成為能與工具共創的設計者。在這個時代,作品會說話,細節會留下痕跡。
如果你有 AI 專案、網站開發或技術整合需求,歡迎來信交流: partner@calpa.me
歡迎訂閱 Calpa 的頻道,一同將想像力化為可能: